吃完火鍋看到甜點還想吃?蛋白質不足時,別忘了營養黃金三角!

養出自然美,健康是你最值得投資的底氣
舒心美妍

舒心美妍 ( TENG SHUYEN, TSY ) 從台灣出發用初心調養健康與自然美感 ,以「心安,則美」的核心理念,致力還原生活應有的純粹與健康,專注研發「足量、複方」的有感配方,用國際頂級規格 MIT 在地生產,陪愛用者用更少的成本,得到更新鮮更環保更高格局的日常保健選擇。

真正的美,是妳照顧自己後的樣子,生活裡多一分從容、少一些負擔,有了餘裕,才能空出雙手擁抱愛的人事物,享受人生中每一刻的美好!

文章目錄

你有過吃完大餐,卻還是忍不住想吃甜點的經驗嗎?並不是甜點放在第二個胃裡面,可能是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小警訊!

蛋白質不足、過量時身體有哪些警訊?每天應該攝取多少?除了蛋白質之外,一定要了解的「營養黃金三角」也很重要,幫助你從基礎到細節一次補足,讓身體更有力氣、也更健康~

一、蛋白質攝取不足、過量有什麼問題?

蛋白質是身體每天都會用到的原料,首先來了解「蛋白質攝取不足」時可能有這 5 個警訊、當「蛋白質攝取過量」能為肌肉儲蓄嗎?

蛋白質攝取「不足」的 5 個警訊

蛋白質攝取不足
圖來自:Freepick

蛋白質不是健身、運動員才要特別補充,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的基本營養。如果你近期出現下面這些小變化,可能就是身體在提醒你「蛋白質吃不夠」了!蛋白質不足,並不會立刻有明顯的反應,特別是長輩、或長期外食者要特別留意:

缺乏蛋白質的 5 個警訊生活中會感覺到
體力變差覺得一整天容易疲倦、活動一下就累
肌肉變鬆久坐後站起來感覺腿軟、沒力氣
飽足感不足飯後沒多久又想吃東西,難控制食量
指甲、頭髮變脆弱覺得指甲容易斷、頭髮毛躁沒有精神
體態變得鬆弛手臂或腹部的線條不明顯
表格:缺乏蛋白質的 5 個警訊

蛋白質吃「太多」會變成肌肉儲存嗎?

雖然蛋白質是身體每天都需要的營養,但吃得太多不一定會更健康!根據國內最新的調查,多數人攝取的蛋白質其實已經超過建議量,長期過量攝取,除了讓身體無法有效利用,多出來的蛋白質也不會「轉換成肌肉」,反而可能帶來以下狀況:

蛋白質攝取過多的狀況會有那些問題
三餐大量吃肉類、高蛋白飲食飲食失衡,蔬菜、水果攝取量相對變少,膳食纖維容易不足
單一偏好肉類補充缺乏多元營養來源,容易忽略其他必需營養素
搭配低水量飲食水分攝取不足可能讓身體代謝負擔加重
過度依賴補充品無法從食物中獲得其他營養成分,例如:鐵、鋅、 B 群等
表格:蛋白質攝取過多有哪些問題

二、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質?各年齡層怎麼吃才夠?

蛋白質攝取量
圖來自:Freepick

蛋白質是身體的重要組成成分,像是肌肉、骨骼、皮膚、器官、酵素、荷爾蒙等,都需要蛋白質來建構與維持,它也是每天飲食中不可少的一環,幫助我們應付日常活動所需,接下來一起瞭解每天要吃多少、哪些族群要特別補充?

衛福部建議:蛋白質建議攝取量

蛋白質是不是吃越多越好呢?根據「106–109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」,多數台灣人攝取的蛋白質已經超過建議量,有些甚至達到兩倍,一般人日常飲食中攝取蛋白質並不困難。

但吃得「剛剛好」才是關鍵,根據衛生福利部第八版建議:

  • 健康成人:每日每公斤體重建議攝取 1.1 克蛋白質
  • 70 歲以上族群:建議每日每公斤攝取 1.2 克

舉例:60 kg 成人約需 60~72g 蛋白質 / 日
依照自己的體重來換算,就能大致掌握每日所需,吃得足夠又不過量。

這些族群要特別注意蛋白質攝取量

多數人從日常飲食中蛋白質不難,但有些族群因為生活習慣或飲食選擇,特別容易蛋白質吃得不夠,吃得不夠多、不一定每天吃足量,都會面臨蛋白質攝取不足、過量的問題。

  1. 銀髮族(年長者)|需注意蛋白質攝取量
    原因:隨著年紀增長,食慾變差、牙口不好,容易吃得少,尤其主食吃得多,蛋白質吃得少
    常見狀況:手腳容易無力、走路變慢、體態明顯變瘦或鬆軟、恢復速度變慢
  2. 控制體重、素食者|需注意蛋白質攝取量
    原因:過度減少熱量攝取、只吃蔬菜水果不吃肉,忽略蛋白質的重要性
    常見狀況:體力下滑、減重速度變慢、頭髮、指甲狀態變差、容易感覺餓
  3. 外食族、飲食習慣清淡者|需注意蛋白質攝取量
    原因:外食選擇常以碳水為主(飯 / 麵 / 麵包),蛋白質來源比例低、總量不足
    常見狀況:吃飽卻沒有飽足感、午後容易疲倦、體態變得鬆軟

三、高蛋白質食物有哪些?營養黃金三角這樣吃

在忙碌的生活中,想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,不一定要吃得很複雜,只要掌握幾個簡單的原則,就能從日常飲食中吃到足夠的份量。如果三餐難以兼顧或需求量較高,也可以搭配蛋白質補充品輔助。無論你是希望維持日常營養、補充運動後的需求,還是想幫家中長輩穩定攝取,教你如何挑對來源、吃得剛剛好~

蛋白質攝取|天然食物來源這樣吃

從天然食物補充蛋白質,吃得營養又安心,以下整理動物性、植物性的蛋白質可以吃哪些食物,只要搭配得宜,不用特別改變飲食習慣,就能吃到足夠的蛋白質。

🍗 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可以吃什麼約含蛋白質量(每100g)
肉類雞胸肉、牛肉、豬瘦肉約 18~25g
魚類鮭魚、鯛魚、鯖魚約 20g
雞蛋( 1 顆約 60 g)約 6~7g
乳製品牛奶、優格、起司約 3~10g(依品項不同)
表格:動物性蛋白質來源

小提醒:選擇低脂或清蒸、燉煮等方式料理,較不容易攝取過多油脂。

🌱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可以吃什麼約含蛋白質量(每100g)
豆製品豆腐、豆乾、毛豆約 10~15g
豆類黃豆、紅豆、黑豆約 10g
穀物堅果藜麥、腰果、杏仁約 5~15g(不等)
表格:植物性蛋白質來源

小提醒:植物性蛋白可與全穀類搭配(如:糙米+豆腐)補足胺基酸種類,讓攝取更完整。

營養金三角組合:蛋白質+膠原蛋白+鈣質

吃蛋白質是補營養的第一步,想讓日常保養更全面,可以搭配補充膠原蛋白、鈣粉。蛋白質就像身體的建材原料,膠原蛋白則是其中一種特定用途的「細部零件」,而鈣則像是幫結構穩固的「支架元素」,三者沒有誰能取代誰,而是扮演不同角色:『蛋白質打底、膠原蛋白補細節、鈣粉穩支撐』,依自己的飲食習慣與需求來靈活搭配,能幫助你把營養補給做得更到位。

營養黃金三角扮演角色適合搭配補充的時機
蛋白質基礎營養打底三餐不穩定、蛋白來源不足時
膠原蛋白精細結構的補原料想加強日常保養、注重外觀彈性者
鈣質穩固架構的元素年長者、重視活動與穩定度的人
表格:營養黃金三角:蛋白質、膠原蛋白、鈣質

「營養黃金三角」打底、補細節、穩支撐 缺一不可

日常飲食中,蛋白質比較容易從肉類、豆類中攝取足量,真正容易忽略的,是身體細節所需的膠原蛋白、鈣,加入膠原蛋白與鈣的補充組合,就像幫身體打造更完整的營養拼圖。選對產品、吃得剛剛好,讓保養成為每天自然的一部分。

推薦新興 MIT 台灣保健品牌 舒心美妍 TENG SHUYEN ®️,專為台灣人設計的配方,讓你用簡單的方式,把難補的營養補起來,天天補得剛剛好,也補得更安心。

參考文章

  1. 蛋白質與健康:解碼每日需求
  2. 國人熱量與三大營養素攝取性別統計專題分析(國民健康署)
  3. 膠原蛋白功效能保養關節皮膚?什麼時候吃效果最好?營養師推薦膠原蛋白食物吃法!
  4. Calcium and Its Impact on Sleep Quality and Disorders

» 更多推薦:

2025 母親節禮物推薦|4 種保健食品組合,讓媽媽由內而外散發美麗光采!
提升蛋白質吸收率的 7 個秘訣,選對時間與食物組合很重要

更多精選文章
搜尋更多優質好文
更多精選文章
本周熱門文章
返回頂端